膜结构施工避坑:3 个防漏水关键节点,90% 师傅会忽略
膜结构漏水,堪称后期使用的 “老大难”—— 轻则屋顶渗水打湿设备、影响看台观赛,重则要拆膜返工,花几万甚至几十万维修费。很多人以为漏水是膜材质量差,其实 80% 的漏水问题,都出在施工时被忽略的 “关键节点” 上。尤其这 3 个地方,90% 的施工师傅容易马虎,却恰恰是防漏水的核心防线。
第一个节点:膜材接缝的 “热熔焊接边”,别只看 “焊没焊上”
膜材之间的接缝,是漏水的重灾区。不少师傅施工时,觉得只要用热熔机把两片膜焊在一起,肉眼看没有缝隙就完事了 —— 但这恰恰错了,忽略 “焊接质量细节”,用不了多久就会渗水。
为什么容易忽略?因为热熔焊接要控制温度、压力、速度三个参数,师傅凭经验操作时,很容易为了赶进度,把温度调得过高(导致膜材焦化变脆)或过低(焊接不牢固),甚至焊接边出现 “虚焊”(表面粘住,内部没融合)。之前某物流园膜结构仓库,就是因为师傅焊接时温度没把控好,下雨后接缝处渗水,导致仓库里的包装材料发霉,返工花了 3 万多。
正确做法要盯紧两点:一是焊前必须清洁膜材接缝处,用酒精擦去油污、灰尘,否则杂质会导致焊接不紧密;二是焊接后要做 “剥离测试”—— 用手轻轻拉扯焊接边,若没出现分层、开裂,才算合格,同时要检查焊接边的宽度(PTFE 膜至少焊 3cm,PVDF 膜至少焊 2cm),宽度不够也会降低防水性。
第二个节点:支撑结构与膜材的 “衔接缝隙”,别只打一层普通胶
膜结构靠钢柱、钢索等支撑结构固定,支撑件和膜材的衔接处会有缝隙,很多师傅图省事,直接打一层普通玻璃胶就完事了 —— 但普通胶耐候性差,经日晒雨淋后会开裂,雨水顺着缝隙就会渗进去。
这个节点容易被忽略,是因为缝隙藏在 “膜材和钢件的接触面”,施工时不仔细看很难察觉,而且师傅觉得 “打胶就行”,没意识到胶的选择和施工手法很关键。某小区的膜结构停车棚,就是因为衔接处用了普通玻璃胶,不到一年胶就开裂漏水,雨水滴在车顶上,还导致几辆车的车漆被雨水里的杂质腐蚀。
正确的处理方式要分三步:第一步,在支撑件(钢柱、钢索)与膜材接触的地方,先贴一层 3mm 厚的 EPDM 防水垫片,填满缝隙;第二步,打专用的 “耐候性硅酮防水胶”(别用玻璃胶!),胶要打满缝隙,且宽度至少 1.5cm;第三步,胶没干之前,用刮板把胶刮平,让胶和膜材、支撑件紧密贴合,避免气泡 —— 这样处理的缝隙,能抗紫外线、耐高低温,至少 10 年不会开裂漏水。
第三个节点:排水口与膜材的 “隐形衔接”,别只重视 “坡度”
很多人知道膜结构要做排水坡度,却忽略了 “排水口和膜材的衔接”—— 师傅施工时,只要把排水口装在坡度最低点,就觉得没问题,却没注意排水口周围的膜材是否平顺、有没有褶皱。
为什么这个节点容易漏?因为排水口周围的膜材如果有褶皱,会积水(雨水排不出去,长时间泡着膜材),而且褶皱处的膜材受力不均,时间久了会破损,雨水顺着破损处或排水口与膜材的缝隙渗进去。某学校的膜结构看台,就是因为排水口周围的膜材没拉平,有个小褶皱,下雨后积水把膜材泡出小破洞,雨水漏到看台上,影响学生观赛。
正确施工要做好两点:一是安装排水口前,先把周围 50cm 范围内的膜材拉紧绷平,确保没有褶皱,用专用夹具固定膜材,避免后期移位;二是在排水口和膜材的衔接处,加一层 “耐磨防水衬垫”(防止排水口金属边缘磨损膜材),再打一圈耐候胶,胶要覆盖排水口边缘和膜材,形成 “防水圈”—— 同时,排水口内部要装滤网,避免落叶、杂物堵塞(堵塞会导致积水,间接引发漏水)。
其实膜结构漏水,大多不是 “大问题”,而是施工时 “小细节” 的疏忽。这 3 个关键节点,看似不起眼,却直接决定了膜结构的防水效果。不管是甲方盯着施工,还是师傅自己施工,只要把这三个地方盯紧、做扎实,就能避免 90% 的漏水隐患,后期不用再花冤枉钱返工维修。毕竟,膜结构施工 “三分靠材料,七分靠细节”,防漏水的关键,就藏在这些容易被忽略的节点里。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