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建筑领域,膜结构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卓越的性能,正逐渐从传统的临时设施范畴,迈向成为永久建筑的主流选择。这一转变,背后是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技术突破。
早期应用:临时设施的首选
膜结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,那时人类使用兽皮、织物等材料搭建简易的遮蔽物,这便是膜结构的雏形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现代膜结构在 20 世纪中叶开始崭露头角。最初,由于材料和技术的限制,膜结构主要应用于临时设施,如马戏团帐篷、临时仓库、活动展厅等。
当时的膜材多为 PVC(聚氯乙烯)涂层织物,虽然具备一定的防水和遮阳性能,但在耐久性、强度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。其使用寿命通常较短,一般在 10 年左右,难以满足永久建筑长期使用的要求。而且,PVC 膜材的自洁性较差,容易沾染灰尘和污渍,影响美观和使用效果。在结构设计上,早期的膜结构也相对简单,多采用充气式或简单的骨架支撑方式,难以承受较大的荷载和复杂的环境条件。
迈向永久建筑:关键技术突破
膜材的革新
PTFE 膜材的出现:20 世纪 70 年代左右,PTFE(聚四氟乙烯)膜材的诞生成为膜结构发展的重要里程碑。PTFE 膜材是在极细的玻璃纤维编织成的基材上,涂覆聚四氟乙烯等材料制成。它具有诸多优异性能,强度高,拉伸强度可达 150KN/m,能够承受较大的拉力;耐久性好,使用寿命在 20 - 30 年以上,远远超过 PVC 膜材;自洁性极佳,不沾灰尘、不惧污渍,雨水的冲刷即可使其保持光洁如新;同时,它不受紫外光的影响,高透光性使得透过的自然散漫光不产生阴影和眩光,反射率高,热吸收量少,能有效调节室内温度。例如,1970 年日本大阪万国博览会的美国馆,第一次采用以聚氯乙烯(PVC)为涂层的玻璃纤维织物作为覆盖材料,而随着 PTFE 膜材的发展,其逐渐成为永久性膜结构建筑的首选材料。
ETFE 膜材的应用:ETFE(乙烯 - 四氟乙烯共聚物)膜材也是膜材发展的重要成果。它具有极高的透光率,可以达到 95% 以上,使室内空间更加明亮通透。而且质量极轻,是最极致的轻型结构,同时具备良好的耐候性和化学稳定性,在恶劣环境下也能保持稳定性能。如中国国家游泳中心 “水立方”,创新性地采用了 ETFE 气枕膜结构,其独特的结构和色彩不仅创造了独特的视觉效果,还实现了良好的透光、隔热性能,成为膜结构建筑的经典之作。
结构设计的优化
预应力技术的发展:现代膜结构通过精妙的预应力设计,将一张张薄膜幻化为充满张力的空间形态。在简单的张拉膜结构基础上,发展出了更为复杂的预应力索网结构等体系。例如,弗雷・奥托在 1960 年运用预应力索网结构,从斯图加特轻型建筑研究所屋顶到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,完成了大跨度柔性结构建筑类型的确立。预应力技术使得膜结构能够更好地承受外部荷载,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,从而为大跨度永久建筑的实现提供了可能。
计算机辅助设计(CAD)与分析技术:进入 21 世纪,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膜结构的设计带来了革命性变化。CAD 技术使设计师能够更加准确地设计膜结构的复杂曲面造型,模拟不同工况下结构的受力情况,优化结构设计方案。通过计算机模拟,可以提早预测膜结构在风、雪、地震等荷载作用下的响应,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。同时,计算机技术还能实现膜材的精准裁剪和加工,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。
施工工艺的改进
模块化施工:膜结构建筑采用工厂预制 + 现场组装的 “模块化” 施工方式。膜片的裁剪、钢索及钢结构等的制作均在工厂完成,减少了现场施工时间,可与下部钢筋混凝土结构或构件等同时进行,避免施工交叉。在施工现场,只是进行钢索、钢结构及膜片的连接安装定位及张拉的过程,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,且施工精度更容易控制。例如,一些大型体育场馆的膜结构屋顶,通过模块化施工,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安装,确保项目按时交付。
质量控制与监测技术:在施工过程中,采用先进的质量控制与监测技术,对膜材的安装、张拉过程进行实时监测。通过传感器等设备,准确测量膜材的张力、变形等参数,确保施工过程符合设计要求。一旦发现异常情况,能够及时调整施工工艺,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。
永久建筑中的广泛应用
如今,膜结构在永久建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。在体育场馆方面,众多大型体育赛事的场馆采用膜结构屋顶,如慕尼黑安联体育场,其可变化的膜结构外立面能通过灯光呈现不同颜色,不仅为观众提供了独特的观赛体验,还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。在交通建筑中,迪拜国际机场的膜结构屋顶以其优美的曲线和高效的功能著称,沙特阿拉伯吉达机场的膜结构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无柱空间之一,为旅客提供了宽敞、舒适的候机环境。商业和文化建筑领域同样表现出色,日本东京的穹顶城采用膜结构创造了巨大的室内公共空间,英国康沃尔的 “伊甸园计划” 用一系列透明膜结构气泡组成了独特的生态展览馆,吸引了大量游客。
从临时设施到永久建筑,膜结构凭借膜材革新、结构设计优化和施工工艺改进等技术突破,实现了华丽转身。未来,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,膜结构有望在智能性、生态性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,为建筑领域带来更多惊喜,在永久建筑市场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。